RTS抗阻力訓練專家粉絲團 2025年01月16日 由 Bruce Tyson Chen 發佈
分清楚教練是純經驗法則還是真的懂訓練的判別辦法之一,私人教練基本功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運動力學和器材分析基本能力」 1.抗阻訓練器材都有其阻力力學屬性(Resistance Profile, -RTS),這裡就簡稱為器材阻力屬性,R.P. 2.使用器材時參與運動的關節都有其力學輸出屬性(Strength Profile, -RTS),這裡簡稱為操作者力量屬性,S.P. 3.隨著肌肉逐漸縮短至某個程度都會有力學輸出衰減或劇烈衰減的現象(這裡不探討疲勞度)。 懂運動力學概念會知道這裡要討論的是肌肉的張力長度關係、肌肉和骨頭的內部槓桿,以及直接相關的生理學概念(不贅述),基於這幾點的考量,某些器材的R.P.對訓練有最直接的影響力(訓練效益),因為符合操作者的S.P.,俗話說符合人體工學,也可以說是高CP值,因為一塊肌肉能不能得到理想的挑戰取決於肌肉的收縮輸出和器材給予的阻抗能否盡可能契合,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確切因素,卻「感覺」要用很多器材搭配訓練單一肌群。 其實肌肉無法判斷器材(沒有QR可以掃?),而是阻抗多少、操作者如何應用、肌肉的長度變化到哪,這裡把兩個極端點出: 1. 如果肌肉在力量很大時得到相對低的阻力,訓練挑戰很少,訓練效果差。 2. 如果肌肉在力量很小時得到相對較大的阻力,挑戰較多,當然也會有相較更高的訓練效益。
統整一下: 如果像圖中器材在力量大的時候給你輕,力量小的時候給你至少多30%左右的負荷,大概率是兩種操作方式會出現,一個是很重然後做很快用甩的,另一個是慢慢做可以做到底但是前半段完全沒挑戰,兩者都不會沒效,但一個是超高風險然後自己如何埋入地雷自己完全不知道,另一個是只挑戰到沒力的那段,要長肌肉可是用了最沒有希望的做法(不是不會長,是最沒有希望,當然不是不行)。 順帶一提,我們不用力量曲線(strength curve)的原因是描述的方式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