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S抗阻力訓練專家粉絲團 2025年2月6日 由 Bruce Tyson Chen 發佈
「訓練本體感覺」 1. 首先本體感覺是在論述本體感覺元件和傳回腦部的神經訊號,主要是由機械訊號轉換為生化訊號(mechano-transduction),在運動相關的本體感覺元件最後將以神經訊號的形式傳回脊髓或腦部。 2. 本體感覺元件不能練,能練的是大腦整合這些資訊的能力。 3. 最後一張圖是助聽器,有些東西壞了只能上科技的。
「運動能力提升」 大多運動訓練相關的論述都還停留在"運動整合下的抗阻訓練",也就是看起來貌似有運動特殊性的訓練辦法,這點回到腦神經科學的概念上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目的和訓練選項常常對不上。 1. 運動訓練時提到的本體感覺只能是訓練整合能力,這是應用本體感覺元件搜集到的資訊(當然包含肌肉的狀態)來符合你的意圖,也就是你本人下達的指令,這個意圖將應用非常多區塊的腦部,因篇幅關係故不贅述。 2. 既然搜集資訊和整合資訊是其一,其二怎能漏掉肌肉的輸出能力?當然業界幾十年前就發現了這點,只是還在卡關: 訓練肌肉還是訓練整合能力? 對,訓練整合能力需要透過可用資訊,其中一個不就是肌肉嗎,業界仍經常卡在「單機訓練無效論」?再說一次,整合能力是透過可用元件和資訊反覆練習堆砌而成,單練肌肉既然強化了重大要素之一,有何不可?
「單機訓練的優勢」 (因篇幅關係將盡可能簡短) 1. 單機訓練對技術上的要求經常低於「專項訓練」 2. 單機訓練的物理限制較少 3. 單機訓練可以更容易觀察到正在被訓練的肌肉控制力為何,強化"弱連結"(weak link)容易多了,而不是看到代償就瞎猜 舉個例子好了,一個運動員要增強下肢力量來提高爆發力,運用深蹲這個複雜動作並沒有不對,但需要面臨並克服的問題點非常多,腰部能力會影響到能不能負重到足以挑戰下肢、影響到大腦的判斷-直接影響動作和干預動作,需要更費神的控制(不見得是壞事,但說好的下肢挑戰呢?),再者,一個人的重心配比和踝膝髖脊椎等可用範圍和收縮能力、肢段長度都將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深蹲架構(可參考「膝蓋和腳尖的基準點:一個盛行二十餘年的業餘指令」),換言之,練個腿要先克服這麼多問題,還不見得練得成,單機不香嗎? 當然,單機肯定有設計上的問題,但...身為專家的各位一旦具備分析能力,這根本是小問題,總之RTS常講,肌肉輸出能力需透過阻抗的挑戰,而動作複雜度和物理限制等基本要求越低,肌肉輸出越高! Reference: Neuroscience (fifth edition) #不要再濫用本體感覺一詞 #肌肉輸出能力 #tensionproduction #rts #RTS抗阻力訓練專家 #腦神經科學
RTS抗阻力訓練專家粉絲團 要知道,任何一台器材都有可用之處,也有符合或不符合某些個體,不可能完全契合,此時教練的能耐至關重大(運動力學觀念),這也是私人教練費用合理的重點之一。 圖為leg curl,下圖在膝蓋彎曲時S.P.大幅衰減,但R.P.卻是增加的,這會出現上面討論到的現象,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用甩的,「可能」增加效益但「一定」增加風險。